“微臣举荐李长庚为左都御史。”这是西阁大学士黄克缵。
“微臣举荐冯从吾为警部尚书。”这是北阁大学士王佐。
看着纷纷发言提出自己人选的几名内阁大学士,朱由校忽然有些眼晕,他根本不认识这些人,不知道这些人的品行,也不知道他们的才能,更不知道他们擅长哪一方面,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,根本拿不定主意。
五名内阁大学士提出自己的人选后,便是六部尚书发言,他们也各自推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人选。
随后,刘若愚将一份份资料摆在了他的面前,这是所有被举荐人的履历,什么时候中的进士,哪里人,之后出任了什么官员。
孙承宗曾经是东林党人,他举荐的李邦华和东林党颇有渊源,以前的关系,挺正常的。崔景荣是河南人,他举荐的李若星也是河南人,老乡嘛,也挺正常的。
但后面的就不正常了,黄克缵是浙江**人,然而他举荐的李长庚是湖北麻城人,若是论朋党关系,一个浙党,一个楚党,这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啊。
后面的举荐人和被举荐人更是让朱由校一连的迷糊,摸不着头脑。朱由校不是白痴,在这样的会议上,举荐人和被举荐人两者之间绝对有着利益上的纠葛。
但正是因为明白这点,他才困惑不已,对于三党和东林党人,有着锦衣卫,他大致可以圈定范围,从今天错综复杂的举荐关系来看,局势似乎发生了某种不为人知的变化。
如今中央高官中,除了孙承宗外,并没有东林党人,但朝臣们推举上来的十来个人选当中,却不乏曾经的东林党。而三党之间互相拆塔,我举荐你的人,你举荐我的人,屡见不鲜。
皱眉苦思了一会,朱由校才渐渐回过味来。因为他的打击,东林党的招牌是彻底丑了。虽然民间还有些许什么遗诏遗旨留言,但官方已经定型,东林党高层核心,勾结西李,密谋叛乱。
剩下的大部分东林党人虽然位置不够,或者距离太远,没有被牵连到,但也不敢顶着东林党的牌子了。除了一部分人靠拢孙承宗外,其他人估计是投往别的大佬门下。
而随着六科给事中的裁撤,以及都察院职责的更易和体制变革,三党也估计有了大的变化,不说土崩瓦解,但以往以几个给事中为首的局面估计是要变了。
政治上站队考山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,如今内阁地位太高,权势彰显,所有内阁大学士自然成了最大的山头,自然有人投靠。
以这个角度重新一看今天举荐的名单,朱由校似乎看出了些许不同的意味来。
今天这个早朝真是没白开。朱由校在心中暗道。尚若没有经过今天早上这么一幕,他根本就没察觉到如今朝局的变化。
看着底下的提完人选后,正襟危坐的大臣们,朱由校忽然有些懊恼,或许自己就不应该将如此重大的事情放在这样的朝会上来商议,这种大事,自己乾纲独断,一言而定即可。
将这个事情拿到台面上来,只会暴露自己的虚弱之出,让大臣们明白自己其实对朝政的掌控力很低,连到底用什么人都不知道。
“算了,散朝吧!”朱由校想了想,果断的命令道。官场已经发生了变化,自己旧有形成的观点已经没用了,必须重新了解,此时早朝再耗着也是没有,不如立即解散。
刘若愚一愣,没想到竟接到这样的命令,不过他还是没有犹豫,立刻用高亢的声音喊道,“陛下有旨,散朝。”
百官一愣,没想到今天的朝会竟然结束的如此匆匆,进入主题才提出个人选,竟然就结束了。不过他们都是老油条了,心中虽然惊愕,但面上还是反应挺快的,齐齐躬身行礼,“恭送陛下。”
相比于其他人,几名内阁大学士要平静的多,只是他们眼波流转,看向朱由校退去的背影多了些许意味。那是一种惊讶的感觉。
身为内阁大学士,统领百官,他们对官场的变化自然敏锐的多,在升任内阁大学士的第一天,几个人就陆陆续续的察觉到了这种缓慢而坚定的变化。旧有的派系在碎裂,新的派系在慢慢形成。
他们本以为这些皇帝要过段时间才能察觉的到,没想到今天一个举荐人选就被他嗅到了猫腻,瞬间醒悟过来。之后更是果断,什么话也不说,直接散朝。
接下来怕是有一番大的变动啊,几个大佬在心中纷纷想到。
也无怪乎他们这样想,任何一个帝王都不喜欢底下的人欺瞒于他,虽然这不是官员们的错,只是皇帝自己对朝政的掌控不足,但皇帝却不会这么想,锅一定会被他们背上的。就是不知道到时候撞枪口的是谁了。
所有人当中,只有孙承宗最为坦然,他举荐李邦华并没有私心,纯粹是因为对方确实有这个能力,能够胜任河北巡抚,和他配合,主持改制事宜。
乾清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