既然裴矩能分析的如此透彻,必然也想过其中的解决之道。有这样一个珠玉在前,杨英也就不必去消耗自己的脑细胞了:
“弘大的话,朕深以为意。只是朕该如何着手解决?”
裴矩显然是早有腹稿,见杨英问起,喝了一口陈内侍上的茶汤,润了润喉咙,继续道:
“陛下,可还记得纳言苏威?可还记得他的建言?”
“记得,他建议朕下旨赦免三征高句丽的逃兵和溃兵,并将他们收拢起来,可得雄兵数十万,朕当时根本就不信天下有如此多的逃兵和溃兵,只觉得苏威是在危言耸听,最后将他罢官免职,并三代之内永不叙用。”
“看来陛下记得很清楚,不知陛下现在想来,苏威苏大人可有说错?”
“现在看来朕是真的错,盲目自信了。”
裴矩没想到杨英会如此坦然的承认自己的错误,不可置信的看着面前的杨英,半天说不出话来.....
“陛下的气度,下臣佩服!那么臣也就不再绕弯子了。
下臣觉得陛下当前应当先做三件事,其一,下旨赦免天下盗贼,并严令地方官吏不得为难曾为盗贼之人;
其二,下旨勒令天下州郡开仓放粮,安置流民的同时对天下鳏寡酌情抚恤;
其三,下旨停止开凿运河,派出监察御史整肃天下官吏,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。”
听完裴矩的建议,杨英不置可否。他发现裴矩对局势的分析十分透彻,然而在施政上却多了几分书生意气。
关于当前局势的应对,杨英这些天一直在想,事情也算是有了一点眉目,但绝对不是裴矩所说的这样。
如果按照裴矩的建议实行的话,说不定事情会往相反的方向发展。
杨英可不相信长了草的心,会那么轻容易的就回归正途,说不得会成为某些有心人笼络人心的手段。
要知道如今的天下官吏那个一个不是出身门阀世家。
有不同意见,就要说出来,杨英从来都不是一个将话憋在肚子里的人:
“弘大的建议许是中肯,然则多了几分书生气。
就拿开仓放粮这个事来说,朝廷几大战备仓是不可能开放的,唯一能做的就是开放各个郡县的义仓。
而掌管这些义仓的又都是何许人?门阀世家的人!若是有心人借此机会大肆收买人心,朕当如何?
又或者这些粮食到头来又回到了世家之人的手上,朕又当如何?”
“这...这...臣浅薄了,还是陛下想的周全。”
裴矩或许受世家出身的影响,没有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世家之人。
杨英则是不同,历史上门阀世家对于贫民盘剥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,所以在杨英看来裴矩的方法是对的,但事情不能这样做,否则到头来背锅的还是他杨英。
“朕说说朕的想法,还请弘大参详一二。朕觉得不应该停下开凿大运河,反而应该利用开凿大运河的契机收拢流民。
朕以为可以在大运河沿线选择几个大中型城市设置为流民的聚集地,用“以工代赈”方式来收拢各地流民,然后由朝廷统一发放,统一管理,避免地方官吏从中克扣......”
杨英的话还没说完,裴矩就忍不住打断道:
“何为以工代赈?”